电解质包括钠、钾、氯等,在维持人体渗透压平衡、参与神经传导、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呕吐、腹泻、大量出汗等情况易导致电解质失衡,引发乏力、心律失常、抽搐等症状。若出现严重不适或疑似电解质紊乱,需及时就医,通过血液检查等明确诊断,由医生进行针对性。
1、维持渗透压平衡:电解质在细胞内外分布,形成渗透压梯度,保障水分正常分布与交换。以钠离子为例,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,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,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液,两者协同作用,防止细胞因渗透压异常出现肿胀或皱缩,保障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。
2、支持神经肌肉功能:神经冲动传导和肌肉收缩依赖电解质参与。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,钠离子快速内流引发去极化,产生动作电位,钾离子外流则使细胞恢复静息电位,完成神经传导。
3、调节酸碱平衡:电解质是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调节者。碳酸氢根离子、磷酸氢根离子等作为缓冲物质,可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或碱,使血液pH值稳定在7.35-7.45之间。一旦电解质失衡,酸碱平衡被打破,会引发酸中毒或碱中毒,影响全身器官功能。
4、参与物质代谢:许多酶的活性依赖特定电解质激活。缺乏相应电解质,会干扰代谢过程,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。
5、维持心脏正常节律:钾等离子对心脏电活动和节律维持至关重要。钾离子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、自律性和传导性,血钾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,电解质紊乱的预后取决于失衡程度、病因及及时性。轻度电解质紊乱,通过饮食调整或口服补充剂即可恢复,严重紊乱,如高钾血症导致的心脏骤停、严重低钠血症引发的脑水肿,若不及时,可能危及生命。即便病情缓解,也需持续监测电解质水平,预防复发,以维持身体健康。
电解质紊乱会出现什么症状
乏力、肌无力:常见于低钾血症,四肢肌肉无力,严重时累及呼吸肌,影响呼吸。
感觉异常:高钾血症可使患者出现肢体麻木、感觉异常。
意识改变:低钠血症严重时出现头痛、嗜睡、意识模糊甚至昏迷,高钠血症可导致烦躁不安,进一步发展为抽搐、惊厥、昏迷。
恶心、呕吐:低钠血症、高钾血症等多种电解质紊乱情况,都可能引发恶心、呕吐症状。
腹胀、便秘:低钾血症可使胃肠蠕动减慢,出现腹胀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,常引起便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