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卧床的老人臀部发红、术后病人尾骨处皮肤破溃、瘫痪患者脚跟出现溃烂——这些看似“不小心磨破”的伤口,其实是褥疮(医学称压疮)。它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,而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后缺血坏死的“信号”,一旦发生,愈合缓慢且易引发感染,做好预防是关键。
一、褥疮的产生:3大核心诱因,压力是“元凶”
褥疮的本质是局部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,终导致细胞坏死,主要由以下3个因素共同作用:
1. 压力过载(主要原因):身体骨头突出部位(如骶尾部、臀部、脚跟、肩胛骨)长期受压,当局部压力超过毛细血管承受能力(约32mmHg),且持续超过2小时,血管会被挤压闭合,组织得不到血液供氧,就会逐渐坏死。比如长期仰卧不翻身、坐轮椅者不调整姿势,都容易诱发。
2. 摩擦与剪切力“推波助澜”:翻身时若动作粗糙,皮肤与床单摩擦会损伤表皮;或床头抬高过高(>30°),身体下滑时,皮肤与深层组织产生“剪切力”,会撕裂皮下血管,加速褥疮形成。
3. 皮肤状态差“雪上加霜”:皮肤潮湿(如出汗、大小便失禁未及时清理)会降低皮肤的抵抗力,轻微摩擦就易破损;而营养不良(缺蛋白质、维生素C)、糖尿病、高龄等人群,皮肤修复能力弱,一旦受压,更难抵抗损伤。
二、褥疮防护:4步关键护理法,重点在“防压”
褥疮的核心是“压”出来的,防护的关键就是减少局部受压、保护皮肤屏障,具体可按以下4步操作:
1. 定时翻身:打破“持续受压”,每2小时1次
这是有效、经济的防护手段,核心是“不让同一部位受压超过2小时”:
• 卧床者:白天每2小时翻身1次,夜间可延长至3-4小时(需有人协助),翻身时用“轴式翻身法”(身体整体转动,避免拖、拉、拽皮肤),翻身后在受压部位(如骶尾、脚跟)垫软枕,让骨头突出处悬空。
• 坐轮椅者:每30分钟用双手撑住轮椅扶手,抬臀3-5秒,或侧身调整姿势,避免臀部持续受压。
2.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:避免“潮湿损伤”
皮肤潮湿会让屏障功能下降,需及时处理:
• 大小便失禁者:每次失禁后用温水(38-40℃)轻轻擦拭皮肤,尤其肛周、会阴部,擦干后涂抹护臀膏(或凡士林)保护;可使用成人纸尿裤,但需每2-3小时更换1次,避免闷湿。
• 出汗多者:定期用温水擦身,更换透气的棉质衣物和床单,床单需平整、无褶皱、无渣屑(避免摩擦皮肤)。
3. 合理减压:用工具“分散压力”
对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者,借助辅助工具能减轻局部压力:
• 床垫选择:优先用防压疮气垫床(充气后能交替充放气,分散压力),若用普通床垫,可在骶尾部、背部铺柔软的减压垫(如海绵垫、凝胶垫),但避免用圆形气垫(易导致局部压力集中)。
• 局部保护:脚跟、脚踝等易受压部位,可套上柔软的棉套,或在腿间夹软枕,避免两膝、两足直接接触摩擦。
4. 补充营养:给皮肤“修复原料”
皮肤的修复需要营养支持,尤其要补充:
• 蛋白质:每天吃1-2个鸡蛋、300ml牛奶或100g瘦肉(如鸡胸肉、鱼肉),帮助皮肤细胞再生;
• 维生素C:多吃新鲜蔬果(如橙子、猕猴桃、西兰花),促进伤口愈合
• 水分:每天喝1500-2000ml水(心肾无问题者),保持皮肤弹性。
褥疮一旦形成,轻度(皮肤发红)需1-2周恢复,重度(溃烂至肌肉、骨头)可能数月不愈,还会增加感染风险。对卧床或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,家人或护理者的“细心观察+定时护理”,是避免褥疮的关键——每天检查皮肤(尤其骨头突出处),发现发红、发紫就及时调整姿势,比任何都有效。
英语